安徽实行电子教育券,实现“钱随人走”,增强了学校接收流动子女的积极性。图为合肥市第二十九中学快乐的学生们。马家松 摄
■本报记者 王友文 特约通讯员 马家松
新学期伊始,安徽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迈出坚实一步,包括合肥市包河区、铜陵市铜官山区在内的17个县区在上一年度实现了基本均衡的发展目标。
从0到17,这是安徽省在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聚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新突破。而根据安徽省政府与教育部去年签署的推进县域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今年安徽省至少再推进33个县区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
展望2015年,安徽省将确保80个县区实现基本均衡,并且这些县区都要通过省政府验收,报教育部确认。数字的背后,是安徽省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决心和雄心。
构建机制做大文章
这样一个目标,对于一个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达784万人的省份而言,的确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为确保目标实现,安徽省首先在构建机制上做大文章。
今年1月1日,《安徽省实施〈义务教育法〉办法》正式实施,明确提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义务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该《办法》同时明确,新增义务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义务教育。
该《办法》从法律上明确了推动义务教育发展中相关部门的职责,使原来零零散散的规定、规范实现了系统化、法律化。
追溯过去,2006年,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开始实施,安徽省政府及时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2007年,安徽省政府将城乡同步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列为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2008年以来,该省省委、省政府每年都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列入年度重点工作;2009年,该省明确提出,力争通过5年时间努力,初步建立起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和制度体系。
说起制度建设,不能不提安徽省对县区党政领导班子的督导考核机制。该机制将确保教育投入三个增长、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对县区主要党政领导的政绩考核,对不能履行职责的相关领导严肃追究责任。
持续不断的政策创新,让发展基础和发展条件并不占优势的安徽,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城乡义务教育同步免费,率先推进资源均衡配置,率先推动学校标准化建设,率先探索保障弱势群体学生公平接受义务教育,率先建立全省推进均衡发展的工作机制。
“教育部与安徽省签订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是对我省的有力鞭策和推进,我们必须强化统筹,强化措施,强化保障,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孩子,举全省之力抓实见效。”安徽省教育厅厅长程艺说。
千方百计增加投入
地处皖北的颍上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县级财政比较困难,2011年投入义务教育经费10.6亿元,比上一年度增加32.8%。但是,就是在增幅如此大的情况下,仍然无法满足义务教育发展的需求。
义务教育要实现均衡发展,必须用非均衡的手段来实现。安徽省从2010年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为最需要“长高”的地区“施肥增劲”,颍上县因此而受益。
改造计划重点实施两类项目,一是教学装备类,主要为农村薄弱学校配置图书、教育教学仪器设备、音体美等器材;二是校舍建设类项目,包括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新建、改扩建食堂,支持农村寄宿制学校的食堂、厕所等生活设施建设,支持县镇学校扩容改造。
这项计划将持续实施至2015年,国家和安徽省各拿一半经费,每年分别投入6.5亿元。据安徽省教育厅基教处处长缪富国介绍,加上市县配套资金,将有100亿元资金用于这项工程,有力解决农村薄弱学校积贫积弱状况,为均衡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把教育纳入民生工程,切实增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能力,是安徽省委、省政府近年来坚定的政策,并且在具体实施中坚持“省拿大头”。
“十一五”期间,安徽省投入31.9亿元,专门用于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目前,安徽省的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已提高到小学325元、初中525元,超过了国家制定的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人均公用经费的基准定额标准。
如今,安徽省正积极推动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该省计划通过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的“一扩三建四提高”,即扩展学生生活服务设施建设面,建设中小学运动场地、建设中小学实验室、建设教育信息化,提高中小学图书装备水平、提高中小学音体美器材配置水平、提高中小学教师配备水平、提高中小学管理水平,争取用5年时间,使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和管理水平达到基本要求。届时安徽省将有94.7%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达到办学基本要求,各级财政将为此投入近400亿元。
财力的有力保障,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运转状况明显改善,可以将更多的精力用于提高教学质量,投入教育管理和改革上来。
精心构筑补偿机制
今年新学期开学,家住阜阳市太和县的李曼卿很高兴,因为她来到了省城合肥读书,这样就可以每天跟在此打工的父母一起生活了。同时,李曼卿就读的合肥市第二十九中也非常愿意接收这些孩子来校,因为安徽省新实施的政策对学校有了经费支持。
实行电子教育券,实现“钱随人走”,这是安徽省在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子女异地就读方面的一项制度创新。按照这项政策,由输出地到输入地入学的随迁子女,经过注册、审核、审批等程序,生均公用经费会转移到输入地学校。此举增强了输入地解决流动子女入学的积极性,也保障了流动子女享受公平教育的权利。
近年来,安徽省精心构建补偿机制,在资金和项目上向困难地区和困难人群倾斜。
对于皖北的七市六县,除国家规定的政策以外,安徽省的资金和项目不仅按照学生人数和学校建筑面积投入,同时增加这部分地区的分配比例。安徽省早在数年前就启动实施了皖北教育振兴计划,加大投入的同时,在教师补充、教师培训、地区结对发展上都作出了详细安排。
作为外出务工大省,安徽同样注意做好留守儿童工作。省委、省政府印发意见,明确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目标、重点和任务,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制度和体系。2007年以来,安徽省共投入8.9亿元资金,新建615所寄宿制学校,使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寄宿率提升到13%。
记者在宿州市灵璧县的许多农村学校看到,学校为留守儿童建起了“留守儿童之家”。课余或周末,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生活、心灵都得到了更多关注。
加速教师专业成长
刘廷芬是合肥市长丰县一名初中英语教师,课堂上,她精彩的讲解和流利的口语让学生们羡慕不已,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年暑期固定的教学业务培训使我在专业方面快速成长。”刘廷芬说。
实现均衡发展,教师队伍是关键。安徽省以补充好、建设好这支队伍为核心,展开了一系列工作。2006年以来,该省共新补充教师2万余人,并且在核定中小学教师编制时,对19个山区县实行农村与城镇同一编制标准。
在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上,安徽省坚持省级统筹,以培训规划、能力建设和质量管理为重点,坚持服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局,以实施“国培计划”和“教育名师培养工程”为抓手,进一步加大农村地区,特别是皖北三市、沿淮七县和大别山革命老区教师省级培训规模,进一步加强农村学校紧缺薄弱学科教师培训,重点为农村学校培养一大批骨干教师。
2006年以来,全省共培训农村教师12.1万人次,并计划用3年时间将所有农村教师轮训一遍,到2012年基本实现小学教师学历大专化,进一步提高初中教师本科学历和硕士学位的比例。
目前,安徽省正着手建立健全教师培训质量监管机制,提升培训内涵、实施能力、管理和保障水平,促进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和“大培训”格局建设,促进教师培训可持续发展。
资讯排行
- 美世教育与SKD达成战略合资 奏响国际艺术教育新乐章
- 学而思学习机闪耀CES 2025,斩获“TWICE Picks”大奖
- 寒假已至,多所高校开门迎客,如何让游客“校内游”不虚此行?
- 教育部组织高校毕业生促就业行动
- 国考笔试分数线公布 今起报名调剂
- 江西新余一中学食堂存在食品卫生问题?官方通报
- 2025年驻外使领馆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5届高校毕业生 “寒假促就业暖心行动”的通知
-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5届高校毕业生 “寒假促就业暖心行动”的通知
- 李强会见斯里兰卡总统迪萨纳亚克
- 南京市交通运输系统政务办公业务培训班圆满完成
- 郑州航空港区教卫体局组织开展2024年新闻写作暨舆情处置专题培训 - 郑州教育信息网
- 郑州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王丽娟巡视我市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工作 - 郑州教育信息网
- 郑州市教育局发布《2025年寒假致家长的一封信》 - 郑州教育信息网
- 郑州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王丽娟巡视我市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工作 - 郑州教育信息网